大元王朝,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(太祖铁木真),1206年统一蒙古国辉煌起,经八代人苦心经营,最终由盛到衰,至1368年惠宗帝(元顺帝)举家北遁,元大都(今北京)陷落后土崩瓦解,败退回到蒙古草原,结束了蒙古族人对中国163年的统治。
但成吉思汗的后裔,大多没有惠宗帝的福气好,而是战的战死,自尽的自尽,逃亡的逃亡,隐姓埋名的改名换姓,隐藏在各民族中谋生下来。其后人在族谱上记载先祖时,都是采用化名,至今六百多年过去了。
元王朝败亡,在于皇室宗亲皇帝位之争和统治阶层内部争权夺利,不顾民生疾苦造成的。
至正十一年四月, 惠宗帝诏丞相脱脱负责治理黄河水患,命贾鲁任工部尚书,兼治河吏总管,强征民工15万人,开凿二百八十里新河道,使黄河东去,合淮河入海。时间紧、任务重、工期短,监督挖河官吏又乘机克扣劳工钱粮,致使劳工挨饿、受冻、工钱少,从而群情激愤。又因在治理黄河之前(至正十年),惠宗帝决定变更钞法,滥发纸币,造成物价上涨。变钞和新开河道,促使元末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。白莲教教主韩山童及教友刘福通等,决定抓住治河民工冲天怨气之机,发动劳工举行农民起义。一面抓紧迷信宣传“弥勒下凡”、“明王出世”,又一面散布民谣:“石人一只眼,挑动黄河天下反”。
他们事前暗地里凿了一个独眼石人,埋在即将挖掘的黄陵岗附近河道上,待“独眼石人”挖出正中谣言,治河民工惊诧不也,黄河南北,反抗元王朝烈火顿时燃起。
红巾起义,是韩山童、刘福通、徐寿辉等组织领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。爆发时间为元至正十一年五月(1351年),韩山童、刘福通聚众三千人于颍州准备起义,但起义事件泄密,遭到官府围剿, 韩山童被捕杀。刘福通带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杀出重围,随即又把起义群众武装起来,占领了颖州,在河南一带非常猖狂、发展迅猛。而其他地方,如徐州的芝麻李、彭大,濠州的郭子兴等在南方,也打着红巾起义旗帜南北呼应。
因起义军头裹红巾,故称红巾起义。刘福通在亳州(今安徽亳县)立韩林儿为“小明王”,国号“大宋”,年号“龙凤”。北方红巾起义军相继折腾十年,波及半个中国并抵达高丽(今朝鲜),但最终于1363年初,基本上被元政府军及地方地主武装镇压下去。红巾农民起义军,沉重打击了元王朝在全国各地的统治基础,为朱元璋最后推翻元王朝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南方红巾起义军在朱元璋的统领下独树一帜,趁元军疲于对付北方红巾军,无暇顾及南方之机,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,逐渐发展壮大起来。本来朱元璋,只在应天府(今南京)、江苏、江西一带打杀抢劫。但他打败陈友谅后,湖南、湖北等地皆归其所有,这就使朱元璋迅速成为南方兵强马壮的霸主。
1368年正月,朱元璋在南京称帝,建元洪武,国号大明。八月朱元璋,乘惠宗帝朝庭分裂(其皇后及儿子与他争皇帝位),北方元军内部争权夺利、自相残杀之机,假道山东,直取大都,统一了中原,建立了明王朝。
元末明初,败亡的元皇室宗亲中,九子十进士兄弟姐妹一行十人家族,自江西退居湖广麻城(今湖北麻城县),最终被红巾军追赶逃到西川,辗转来到在现今四川宜宾泸州凤锦桥边,再次改名换姓分散开来谋生存。他们在逃亡过程中先改姓金,后来觉得金铁相似有些不妥当,最终改姓余氏并确定余姓万代不改,就在泸州凤锦桥边,折断柳枝、发誓后,分散来各自逃命。在明朝时代,元皇室宗亲、蒙古族人,均是明王朝头号敌人,是被驱逐、清除、诛杀和防范对象,不改名换姓就是死路一条。
凡是中国人,都是有根有底、有祖宗、有家谱的,九子十进士的后裔们也不例外。但他们的前辈在明朝修、续谱时,就得慎之又慎,否则会连累自己和家人的性命。因此,这九子十进士后裔在家谱中记载先祖,都是用化名和似是似而非、鱼目混珠的方法点到为止。
因此,铁改金余氏(以下简称:铁改余氏)后裔,以铁木健为九子十进士父亲的化名,以秀公、根公分嫡系、庶出排序化名隐藏至今。
|